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发展规划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习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面向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的任务要求,必须深刻理解发展规划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重点把握好发展规划和战略□□、政策及其他规划的关系,增强发㊣展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传导性,加快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
发展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习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用发展规划来统筹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各项工作,是运筹资源要素发挥牵引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引领全社会力量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展规划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发展规划居于我国规划体系顶层,统筹部署各领域重点任务,指引其他规划细化落实,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202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的公共政策,在凝聚发展✅共识□□□、引领发展方向□□□□、配置公共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是统筹解决前进中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引。习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顾历史,“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六五”计划开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十三五”规划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十四五”规划提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可以说,我国发展规划的演进历程,正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总结成效□□□、分析问题,不断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与时俱进优化发展思路□□□、指导和完善决策指引的过程。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持续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彰显了发展规划与党的执政理念紧密关联□□□、与发展的根本立场高度契合。
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关系。习指出,“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十五五”时期,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从战略指引上看,“十五五”规划应锚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方向,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明确突破关键性难题□□□□、制度性障碍的目标要求,实现“十五五”的战略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贯通,形成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纲领。从战略部署上看,“十五五”规划更㊣加考验战略战术的科学性□□、持续性。这五年是应对百年变局□□□□、塑造战略优势的关键五年,我们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需要深刻分析形势变量□□□□、把握规律方向,更需要研究不变的底层逻辑□□、增强战略定力;这五年是我们转型升级□□□□、创新争先的关键五年,我们面临的发展压力□□□□、竞争挑战增多,需要我们锚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建设主方向,从统筹全局全域发展的高度,进行“四梁八柱”的架构设计。从战略落地上看,“十五五”规划是加快㊣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内生动力的重要规划,要有效推动战略布局的一体融合,在产业做强做大□□、投资消费潜力释放□□□、市场化改革攻坚□□、制度型开放共赢□□□、城乡区域深度融合□□□、人文生态和谐共生等领域,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发展规划是规划期内各项政策研究落地的基本依据,要根据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和任务部署,加强发展规划对宏观政策的引导,在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节奏方面与战略规划实施做好统筹把握。贯彻这一要求,要完善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手段协调联动机制,将各类政策工具发力方向统一到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上,推动宏观政策与战略导向同向发力。比如,产业政策要围绕发展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导向和结构调整方向,突出功能性□□□、激励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市场主体行为;科技政策要围绕发展规划确定的创新要素□□□□、创新载体培育要求,引导㊣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加快集聚;区域政策要围绕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重大战略安排和空间格局优化方向,促进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公共资源配置的协同保障支㊣撑。宏观政策传递着发展规划的战略指向,统筹协✅调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向和重点。在政策调控下,公共资源配置要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方向,从而加强财政预算□□□□、政府投资□□□、土地供应等对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比如,财政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发展规划协调衔接,统筹财力确保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信贷政策要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土地政策要积极支持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项目和资金走,确保项目平稳落地实施。
发展规划和其他规划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发展规划需要其他规划具体传导落实,由专项规划在“条”上细化□□、由区域规✅划在“块”上深化十五五规划编制思路□□□、由国土空间规㊣划在“地”上保障。一方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保障作用。发展规划在战略谋划部署中,客观需要形成战略架构及其空间安排,提出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向,提出地区间协调联动重点,为国土空间规划留出接口。遵循这一前提,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时更加聚焦空间,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基础支撑,重点保障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所以,发展规划要引导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发展战略强化空间保障,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开发强度管控和“三区三线”精准落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另一方面,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撑作用。从规划内容看,发展规划建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目标任务,并对关键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四梁八柱”作出发㊣展部署,引导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细化分解□□□、支撑落地。比如,聚焦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绿色生态□□□□、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相应专项规划集中力量深化突破,通过具体的路线图进行延伸细化;围绕都市圈□□□、城市群□□、跨流域地区等重点区域,需要区域规划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研究打破地区分✅割□□□、协调解决跨行政区的重大问题,通过一体化□□、协同化的✅共同目标路径,促进区域战略深化实施□□、促进区域间联动融合。
习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谋划推进发展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科学思维□□□、系统思维,提高发展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传导性,更好地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保持国家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为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供强有力支撑。
增强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发展规划从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变为阐明中央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制度规范,规划地位不断提升,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相关制度规定确定下来,强化权威✅性指引。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是推动发展规划及其重大战略权威规范落地见效的重要支撑。当前,全国人大已将发展规划法纳入立法计划,江苏省□□□、云南省□□□□、新疆尔自治区等已先后出台了省级发展规划条例,浙江等省份也正加快推动发展规划立法工作,旨在以法律手段强化全省规划体系建设,加强对规划的规范管理。
增强发展规划的规范性。规范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破解战略谋划不够系统□□□、虚实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支撑不够翔实等难题,是高水平□□□□、高标准开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要积极推进发展规划编制技术研究,加强数据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知识□□□、模型□□□□、案例□□□□、工具等技术集成,全面推进规划图谱□□□□、预测模型□□□□、工具库□□□、知识库□□、专家库等建设,发挥集成作用,进一步推动发展规划编制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建设。
增强发展规划的传导性。建立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配套融会贯通的协调机制,是强化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提升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完善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和重大规划审议审核机制,提高战略传导的适配落实程度。强化发展规划对相关政策制定的指引作用,探索建立政策与发展规划符合性评价机制。完善规划评估调整机制,更好地支撑规划的接续实施□□、确保政府战略部署衔接落地。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建立实施✅反馈□□□□、整改的工✅作制度,发挥对部门和地方落实规划的督导作用。
(作者:周世锋□□□□、王琳□□□、张博闻,均系浙江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经济师)